存档

‘心理’ 分类的存档

目标是5公里跑进20分钟

2024年4月24日 没有评论

转眼都快到2024年5月了,时间过得飞快。这个月上旬,我突然有一天早上感觉剧烈头疼,和2022年年底新冠感染时的症状非常相似。在家里躺了一天,想睡也睡不着,这种折腾让我出现了幻觉。最后我不得不强迫自己思考睡觉的意义,才把自己从这种漩涡中解救出来。第二天我感觉好些,就去跑步。我发现自己会突然打冷战,畏寒。第三天去跑步后,就又倒下了。这一个星期,我的体重掉了大概有6-7斤,再次恢复跑步时,感觉气息也不如以前了。中间有一天我的头疼实在难受,就去社康看医生,医生说继续吃感冒药。我连续吃了三天,整个人都比较恍惚。

这段经历让我感受很深刻,头疼时产生幻觉让我觉得恐惧。最大摄氧量从年初的54降到53,这也说明了身体的状态在下降。我要尽快去恢复,一是保持运动的节奏,注意间歇跑的速度和心率;二是要观察自己身体的状态,慢慢上强度。我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坐着,如果再缺乏运动,整个人不会感觉好的。希望能慢慢恢复,今年的目标是5公里跑进20分钟。4月初的时候已经提高到22分5秒了,比今年2月份的时候提高了19秒。我认为好好锻炼,今年跑进20分钟应该是有希望的。

阿里云很有意思,前几个月说网站流量过大导致无法访问,除非是黑客扫描,不然谁会看我的一些生活琐事记录呢?马上临近缴纳网站年费了,竟然很快又恢复访问了,这应该不是巧合。可是目前没有更好的选择,就这样用吧。

分类: 心理 标签:

力量

2023年5月5日 没有评论

我要做一个沉默者,因为说话会消耗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力量。年轻时精力充沛,似乎有说不完的有趣话题;如今人到中年,却时常想着如何去闭嘴。这是中年人力量的匮乏,无法长时间消耗。或者说,对这个世界的绝望。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通常比某些幸福温馨的瞬间要更为深刻。我总是苦恼,经常陷入无法自拔的抑郁中。我试图俯瞰全局,却经常浮在半空不上不下,达不到自己想要去的高处,还要时时担心从半空陨落。人是局限性的,无法清楚认识到自我的狂妄和怯懦。人需要感知自己的存在,即通过力量。人的力量是各种微细胞的物理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场,不管是身体肌肉的力量,还是大脑思考的生物电流。奇妙的事情是,明明上述两种同时存在,人们却往往会用其中一种来证明另一种的存在。比如,我热衷于跑步,跑步带给我身体的力量,同时也能对我的精神世界造成巨大影响,使我感到精神的力量。通过某种身体的活动来获得精神的力量,这不仅限于体育活动,比如阅读,听音乐。所有的这些,都只是为了对外界宣布:我仍然是活跃的,我是让我绝望的世界中的一员。按照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的开端是虚无,那时是没有所谓绝望的概念的。

分类: 心理 标签:

现在的谈话

2023年5月4日 没有评论

我最近在观察当人与人之间交谈的时候,何时“打断”发表自己的意见是合适的。这个问题似乎并没有一般性答案。通常情况下,我们被告知耐心是一种高尚的美德,最好是等对方讲完,然后思考后再发言。这样的好处是,形势上给予讲话者足够的尊重,让他们能较为连贯或整体性说明自己的想法,同时给听者留出较多的思考时间,便于后续的持续交流。每个人都知道这是“对的”,但是能做到这点的非常少有。为什么会这样?缺乏所谓的耐心。什么是耐心?即对自己的克制程度。为什么要克制自己呢?因为要“尊重”发言者,让发言者能畅所欲言。我怀疑这样的交流方式是否真的有效,或许可能无效才导致少有。通常情况下,语言交流是频繁的互动,其中的发言频率从某种维度表示交流的活跃程度。如果想到某些问题,不能即时表达,可能很快就会失去这个宝贵的灵感;失去灵感,对谈话的效果是有损失的,失去多次,损失更大。有人会说,抛开礼节,单纯打断别人的发言,会干扰发言者的思路,让他可能忘记要讲什么。我觉得如果一个发言者因为几次打断就乱了说话逻辑,他所讲的话也多半没有价值。这么多年来,我听到很多大企业员工特别是前十几年的外企员工,在演讲时很喜欢说“欢迎随时打断”,这说明大家专注于交流本身,“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而现在这几年的新演讲,我很少听到这句话了,大家更专注于倾听。这是一种惰性的表现,真正的倾听怎么会没有问题呢?大家在一起交流,是为了明辨真理,而不是形式冗长的项目汇报例会。我的隔壁住的一家人养狗,每次邻居回来时狗会狂叫不已,让人心烦。人觉得自己比狗高级,是有耐心的美德;狗没有这些,只是遇到某种刺激了即本能式叫唤。谈话也是如此,大多数人内心感受到自己的“灵感”时,会不由自主地选择”打断“发言。所以无所谓高级,两者在这点上没有什么区别。至于狗叫让人心烦,那是对我这个受到噪音打扰的邻居而言;对于狗的主人,他们会觉得那是热烈欢迎的回应,心里会欣喜不已。

分类: 心理 标签:

杂感

2023年5月3日 没有评论

今天恢复了拳击训练。98分钟出拳3769次,感觉不错!假期中间的一天去了东莞松山湖,去程不到50公里花了三个小时,人实在太多太多。即便如此,骑车环湖还是比较惬意的。这个假期看完了赫曼黑塞的《荒原狼》。书中哈利的处境和心态变化,竟然和我有很多完全相同的地方。中文译本冗长的连词句,可能无法完全表达原著的思想,读起来有些绕口和重复。但并不影响精神的伟大光辉。我读了不少书,更多的时候我是体验别人的感受;对我自身而言,我很少用力地认真思考,或者深刻地探求。我容易被表象所迷惑所吸引,认为自己心领神会;当独处的时候,自己能感受到无力和无知。什么是自己?为什么上面的问题总是写到自己?自己是什么?谁又在写这些文字?我几乎陷入极度混乱之中。这里的我又是谁?谁是我?我写这些,还是因为读到别人文字而拾人牙慧吗?还是其它人思想照射到我心灵的反射?思想经由我的反射,它是我的思想吗?我平时的“深刻思考”都放在公司的尔虞我诈,每一次都在假面具上再多一层粉饰。这个面具日趋沉重,我被迫低下我的脖子,被迫弯下我的腰身,被迫跪下我的膝盖。如果我脚下的土地不够坚硬,我也可能被这个慢慢以指数增长的沉重面具拖向地下。在完全黑暗的泥土下,带面具还有意义吗?没有面具,我会浮出地面,重见天日吗?我的工作让我非常疲倦,让我精疲力竭,彻斯底里。我没有见过真实的狼,印象中的狼的概念都是信息世界中他人所赋予的;我也痛恨某些公司的“狼性文化”,这种半人半兽的东西是对狼的侮辱:即便我还是没有见过真的狼,可是大讲特讲“狼文化”的人就都见过都了解吗?我能稍稍理解哈利身体内的荒原狼,在我精神世界中,应该也有一些这样的野兽,只是我不知道它们的名字。这种野性的精神一直都在,大多数时候它睡着了,或者是被强行压制了。当它在精神世界中觉醒的时候,它的孤傲,朴素势必将长久占据上风。我或许有些精神分裂症的前兆了。我开始有意识的保持沉默,尽量少讲话。这些话语讲出来,有时并不是我内心想说的。

分类: 心理 标签:

罕见的正确选择

2023年4月29日 没有评论

我一直都在犯错误,很少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时至今日,我才发现自己在若干年前做出的一个决定是多么正确。以前如此,现在如此,将来还是如此。

分类: 心理 标签:

注意身体的状态

2023年2月6日 没有评论

上周五上午报名全程马拉松,下午去看运动康复科医生。上周六又休息了一天,昨天上午跑了年后的第一个10公里。虽然在58分左右完成,但是在第6公里时感觉有些虚,这和之前做连续深蹲时的“虚”有些类似。新冠感染恢复后,体力明显不如之前。加之足底肌膜炎的持续困扰,利用春节假期修养了近两周,此间体重可能增加了6斤左右。身体的状态还需要好好调整。今年我要尽量减少运动引起的伤病,关注身体的状体去安排对应的运动。只有健康的身体,才可能一直跑下去;否则伤痕累累,不久之后说不定会被迫放弃。

分类: 心理 标签:

新的一年

2023年2月1日 没有评论

转眼已经是新年2月了。写工作内容及相关的文字,思路清晰顺畅;写自己内心的感悟和心得,反倒写不出来了。这说明缺乏精神层面的思考,每天都在各种纷乱的杂事中耗费了心力。 办公室窗外是夕阳透过树叶投射到墙壁的斑驳光线,随着树叶被吹动,光线中的阴影也随之而变化。我知道,我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看似努力,实则乏力。或许正是因为乏力,才会想着努力;正是尝试努力,才觉得更加乏力?是逻辑有问题吗?有人说“努力不一定成功,不努力就一定失败”。之前赞同这句话,现在却不时此产生怀疑。我的思想是混沌的,孤独的;我是无知的人。

分类: 心理 标签:

网站终于恢复访问了

2018年11月2日 没有评论

前段时间出现无法访问的情况,心想可能这十年来的数据丢了。经过一周的折腾,今天终于恢复正常访问。

分类: 心理 标签:

读书的目的

2018年4月25日 没有评论

我们要练习延迟满足,为了目标而忍耐。惟有学会忍耐,才能够集中力量达成目标,否则一下想要这样、一下想要那样,目标永远无法达成。

没有希望的地方就如同地狱一般。人一定要有希望,才能够开发情绪的力量,活出不一样的人生。

当一件事发生时,我们不必急着去问这件事到底是如何,而要先知道自己对这件事的感觉如何。无论遭遇什么样的逆境,都要先停下来,让自己喘一口气,想一想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读书的目的是要“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就是要去印证、去实践所学到的东西,让自己不停地往上走。换言之,我自己的生命才是学习最后要印证的重点。

爱是一种舍己为人的表现,惟有通过爱,才能够让我们感觉到超越,而不计较个人的利害。同时,它也能够让人更接近根源,并且更能体认命运、生死的信念,因而掌握到神圣的价值。

分类: 心理 标签:

批评太多,思考太少

2016年11月3日 没有评论

(原文)周末午后的一家平价咖啡厅中,几位年轻客人说话的音量之大,就算不想听,还是传进了其他客人的耳中。

“那个人根本没什么实力,运气好而已啦。“
”我只是没有认真,不然根本就轮不到他。”
“你们不觉得,他长的其实真的不讨喜吗?“
我其实觉得他很假,而且能力真的还好。

听起来,似乎是他们七嘴八舌的讨论一个人,这个人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现的比他们更好,於是心有不甘下,就聚在一起好好的「批评」一番。起初每个人都咬牙切齿,直到好好的批评完一轮后,情绪才借由同侪的力量得到了纾解,得以稍歇片刻。

他们开始滑起手机,翻起了店内的报章杂志,不久后却又传来批评的声音。

”办什么世纪婚礼,你们看她那件婚纱品味有够差。“
“你们看这些当官的,不知道乱花掉我们多少稅金。”
”这个什么专家的,胡说八道什么,我来都比他好。“

原来,这些人的批评大会,并不单单只限於他们身边认识的人,连艺人、官员、专家及公众人物,都可以是他们用来批评的下酒菜。而从批评时众人的默契及神采奕奕,可想见,这就是他们的日常样貌,熟练又习惯的批评著所有看不惯的人事物,即使在公众场合仍然故我而自在。

不管哪个位置上,都不乏喜欢批评的人。只有员工会评批公司及老板吗?不,事实上,喜欢批评员工的老板,也是大有人在。曾经在一次的活动中,就遇过一位从头到尾都在批评员工的老板,而且还是在我们这些客人的眼前。

”手脚这么慢,用点脑袋啊,做事要有效率点啊!”
“这我不是交代过吗?同一件事情不要我一直说。“

而他不单单是只直接对他的员工批评,当他的员工离开去忙时,他仍然闭不上嘴,对着我们这些客人,神气的继续批评著他的员工。

“现在的新人真难教,一样的事情教好几次。”
”现在的员工真难用,做事的积极度都不够。“
“现在的人才真难找,都没办法帮公司赚钱。”

你会认为这是一个好老板吗?不,后来经由他人的口中得知,这正是一家永远留不住人才,也赚不了钱的公司,只是老板家里的「本」够雄厚,让他有足够的资本去「玩」生意罢了。

批评的人太多,思考的人太少。惯性又频繁的批评习惯,是没有能力创造价值的人,用来让自己好过最廉价的方式。好像只要朝別人身上多吐上两口口水,自己看起来就比较高尚一些。

批评的人太多,思考的人却太少,我们常常鼓励年轻人,要有批判性的思考能力,其实重点在于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批评的动作。却总有人画错了重点,以为必须透过贬低他人方能彰显自己。

一个人花愈多的时间在別人的鸡蛋里挑骨头,就会花愈少的时间在孕育自己的鸡蛋,最后就容易变成一个「生鸡蛋无、放鸡屎有」(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角色。喜欢随意批评他人的人,通常缺乏检视自己的能力及习惯,因此,一个人花愈多的时间在检视他人就会愈平庸。

卡内基曾说:「只有不够聪明的人才批评,因为批评改变不了事实,还会招来怨恨。」出一张嘴批评人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只要脑袋笨一点,逻辑差一点,心胸窄一点就足矣。小心,別让自己成了「生鸡蛋无、放鸡屎有」的人。

分类: 心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