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档

2010年12月 的存档

开卷有益

2010年12月31日 没有评论

2010年读了一些书,有精读也有泛读。从下半年开始,我对计算机的显示器和手机终端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厌恶感。这些东西占据了我生活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至少在80%以上。甚至有时让我想到了奥威尔在1984中描述的电幕,无视无刻的包围着我。是的,我必须通过这些工具进行工作和与人沟通,但是我发现长时间和他们的接触,可怕的是形成一种缺它不可的生活习惯。而它更多的时候像无边无际的杂草一样,不断的分散我的注意力,让我更加趋紧于变成某种被强制的社会化动物。“娱乐至死”,当今社会以之为荣,为了肤浅的欢愉主动丧失或者被迫出卖了对生活意义深层次的思考能力。这还是娱乐吗?更像是一种自我的精神麻醉。奇怪的是,绝大多数的世人都喜欢和安于欺骗和自我欺骗的生活。“别人都这样过的,我们何必去想太多,自寻烦恼…只要快乐开心就好”这些是平时很容易听到的传道。我认为这是一种懦弱甚至是懒惰的借口。如果不能去除这种精神上的鸦片幻觉,不能进行严肃的思考,人的大脑里永远都是理不清剪不断杂草,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杂草不断的疯长以致最后充斥整个思想。人的性格会变得很是善变,不是他想善变,而是满脑子的各种思想混合作用,让他根本无法做出其他的选择。结果,人会撒谎,对别人撒谎,对自己撒谎,最可怕的是,让自己变得相信自己的谎言,不容置疑。这是虚幻的一生,“南柯一梦”。一个真实的人,充满灵性的人,在肉体尚存在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做梦,那还不如说他开始做梦时精神就已经进入死亡了。我害怕死亡,不管是精神还是肉体。在发现显示器和手机有让我的精神进入死亡的迹象后,或者说问题已经比较严重,我开始努力反抗,我要修剪这些杂草,我要种树,我要让我的精神世界与宇宙相连。

《牛津西方哲学史》,这是我精读的一本书,至今还没有读完。书中讲述了西方历代先哲伟人的简单生平,主要思想及产生的影响,和后世的辩驳评论。我国现在在高速发展时期,有很多种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取之与西方世界,甚至是完全照搬。我发现国人在赞叹和崇拜这些方法在国外产生的巨大经济效应时,只对这些理论中的技巧非常感兴趣,而对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技巧和方法却漠不关心。这种学其皮毛的恶果,在晚清的甲午战败已经体会得非常明显了。请注意,这里的“学”,我绝对不认为是照搬西方的思想 ,而是要学习做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讨,通过这种思考和探讨,得出真正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才真正是自己的,别人的永远是别人的。就比如我有一个英文名字Phillip,可是任何一个人都知道我是个中国人。这本西方哲学史,让我在了解西方哲学思想的路上受益非浅。我接触到我们学习的对象曾经想过什么,他们为什么会这么想。我要制作出真正的老虎,而不是皮毛相似的纸玩具。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商务出版社出版的精品好书。在两千五多年前,中国正值春秋战国时代,在西半球的爱琴海和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确发生了人类史第一次小规模的“世界大战”。雅典和斯巴达分别代表了两种文明制度,交战双方的战争结果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整个西方文明的走向。我喜欢修昔底德的文风,他虽然是战败方雅典的将军,但每段话每个字都经过查证考究,力求从多方面客观真实的还原战争。文中极少有作者自己的议论,更多的是铺开事实,列出各方的论点和立场,让读者自己展开思考。这也是这本书被历代誉为经典的原因之一。

《顾准文集》。顾准先生是我最为敬佩的中国文人。他对西方哲学,尤其是古希腊历史和哲学的研究至今无人能企及。更让人佩服的是顾准先生的品格。这些思维清晰,严谨缜密的作品都是先生在文革时期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情形下写出来的。我看完顾先生这本书后,补读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多次掩卷长思,我与先生年代相隔久远,但是仿佛总能看到顾先生寒夜在牛棚之中奋笔疾书。先生是中国人的骄傲,有时想起这些,让我学习不敢懈怠,恐怕辜负愧对顾先生一般。

《儒教三千年》《茶事遍路》,陈舜臣先生的两篇随笔集。陈先生对于中华文化的视野广博,见识独到。本书反映了大中华文化圈内中国外其他地区(日本韩国)对中国传统和儒教的不同解读。其中提到的“儒教精神乃是创新,而不是复古守旧”,观点非常新颖。略有遗憾的是出版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排版粗糙,有许多字面上的错误。尽管如此,我认为仍然不失为一本好书。随后泛读了陈先生的另外两部历史小说《甲午战争》和《诸葛孔明》,可能我不太习惯日本式的历史小说风格,始终兴趣不高。

《老子现代版》,华中师范大学麻建国老师著。一日在图书馆哲学架的角落发现这本小册子,翻读几页后,我有一种如获至宝的感觉。本书文字风趣畅顺,麻老师在针砭时弊,嬉笑怒骂中完成了对老子思想的分析解剖。书中旁征博引,显示出作者丰富的历史知识底蕴。儒教,作为一种帝王学说在中国宣讲了三千年,所包含的东西已经远远超出其原旨本身。我发现有这样一个现象,当西方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时,中国人总是很骄傲的把老祖先的“儒教”拿出来证明自己是有思想支撑的。那么这种思想是什么,到现代演变成什么样子,却没有国人能说清楚。面子上的言语之争容易,真正潜心挖掘的人太少了。对于老子思想,它保持这一种相对的纯粹(汉景帝后没有成为帝王学),因为在某些方面讲,能更加贴近生活和关怀自然的人性。这是我感兴趣的地方,以后还会有意识的读多一些老庄思想研究方面的书籍。

《中国纪事》,许知远著。书中记载着知远兄作为中国新生一代对国家现状和未来命运的焦虑和思考,我很庆幸很看到这本书,很庆幸现在物欲横流的社会还有知远兄这样的严肃思考者。他是真正的爱国者,爱着我们共同的中国。

《1984》,乔治奥威尔著,张晓峰在1984年的译本。我找不到语言来形容这本惊世骇俗,通贯古今的作品,有好一段时间我的脑海里整天是温特斯,茱丽叶,奥勃良这些活灵活现的人,还有灰色的伦敦。这将是我一生中看过的最伟大的书籍之一。奥威尔的《动物庄园》我也买了,还没有开始去读。我想先读与《1984》齐名的三大反乌托邦著作之一的《美丽新世界》(阿肯斯赫胥黎著),然后接着读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

《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的重建》,塞缪尔·亨廷顿的大作, 泛读。本书对冷战后的世界格局划分及未来冲突的可能做出预测。尽管本书引起很大的争议(很多人认为作者是在故意挑起战争)。读过此书后我支持作者的观点:列出事实进行分析,给国家间的和平共处给出建议,从而避免和减少战争。《偶像的黄昏》,尼采著,泛读。文字晦涩较难读懂。特别佩服中文作者,能将尼采的德文翻译出来,着实不易。《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龙应台著,泛读。《美国和中国》,费正清著,泛读。要理解美国和中国的历史渊源一本参考书。《焚书》,明代奇人李贽的争议之作,泛读。《增补本李秀成自述原稿注》,罗尔纲著,泛读。忠王秀成,义薄云天,即使被囚绝境死牢,仍然不失一代英雄风采。《冈村宁次回忆录》,冈村宁次著,泛读。冈村在战略上的准确预见判断,如何带好集团部队,是可以认真研究和借鉴的。《张学良世纪传奇》(口述实录),唐德刚/王书君著,泛读。我特别喜欢唐德刚先生关于东北易帜的评语:“张少帅未尝不可效当年李鸿章以夷制夷之故技,联俄以抗日,亦联日以抗俄,于二寇均势中,自图生存。而学良亦舍此老例于不顾,却(如他自己所说的)‘不自量力,拟收回北满权利’,‘挥师抗俄’。作了希特勒式冒险之前例,对南北二寇,两面开弓。结果力有不敌,终于弃甲曳兵而走。或问学良当年何不见及此?答曰无他,一股青年热血沸腾而已。”

很多人喜欢问:“你的理想是什么,你认为自己能做什么?”他们希望回答者是一个肯定的答案“我的理想是…我能做什么…”。可是,我发现这个问题我越来越难以回答。如果非常回答,我只能说“我的理想是不成为哪样的人,我认为我自己不能做哪些事情”。做某种人可能很难,但是不做某种人是马上切实可行的。

分类: 哲学, 生活 标签:

柏拉图的洞穴论

2010年12月21日 没有评论

柏拉图并以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他的形而上学理论: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柏拉图利用这个故事来告诉我们,“形式”其实就是那阳光照耀下的实物,而我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过是那白墙上的影子而已。我们的大自然比起鲜明的理型世界来说,是黑暗而单调的。不懂哲学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学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外部事物。

分类: 哲学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