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档

‘心理’ 分类的存档

简阳

2014年8月31日 没有评论

8月份在简阳出差半个月。如果痛苦和孤独能说出来,那么就不是痛苦和孤独了。有时候,独处对于思考大有裨益。

分类: 心理 标签:

满船空载明月归

2014年6月15日 没有评论

想想就明白了,不用欺骗。何苦要这样呢?

分类: 心理 标签:

小城大事

2013年11月29日 没有评论

冬日天空,傍晚时分在西方出现的是金星(Venus),再晚一点最显眼的是木星(Jupiter)。“吻下来/豁出去/这吻别似覆水/再来也许要天上团聚/再回头/你不许/如曾经不登对/你何以双眼好像流泪。”

分类: 心理 标签:

温故而知新

2013年3月29日 没有评论

整理好思路,还有很多很多需要重新学习的地方。看到一句话“你现在的问题是:想得太多,读得太少”。对我而言,恰好要反过来,“读得太多,想得太少”。好书要精读,反复琢磨其中的意思。当看完一本书,我往往会迫不及待得拿起另一本书。我想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懒惰和虚荣。懒惰是什么?一本书看完第一遍,无论是通俗易懂还是晦涩难读,自己的心理基本会有评判。对于通俗类的书,总觉得书中的道理不过如此;对于晦涩类的书,因其不能带来直接的”阅读乐趣“,所以不想再次翻开让自己受折磨了。虚荣比懒惰更可怕。现在的人都不爱看书,我自己稍微看了一些书,然后和不看书的人吹牛乱侃时,总会给人一种涉猎极为广泛的印象,有时不免得到这些人的赞叹之词。自己不仅有些飘飘然,甚至在不自觉中,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明白其中的道理,而是专找一些奇闻谈资。隐然之间,虚荣心成为主要驱动力。仔细想想,我即便记住所有有趣的故事,也只是一个活的复读机。自己的思想和精神在哪里呢?它们被懒惰和虚荣包围了。我做不到彻底摒弃懒惰和虚荣的天性。我唯一能做的,是在它们和被它们包围的东西之间找些平衡罢了。

分类: 心理 标签:

预测和猜测

2013年1月14日 没有评论

预测不等于猜测,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认识和充分的经验才能做出有意义的分析,胡乱猜测只会把自己的无知无限放大,放大到自己都看不清楚的程度。

分类: 心理 标签:

写在年末

2012年12月31日 没有评论

今天的气温据说是五度,很冷。早上六点多就去医院,还是没有能排到号。虽然有些郁闷,但也不会到愤怒的程度。过去的2012年,大部分时间都是这种心境。对于这种”无力感”,我认为是自己缺乏对事物坚持某种判断的信任感,由此丧失了信心和决心。这是年轻时称之为“锐气”的东西。为什么会在短短一两年时间中消退得如此厉害? 我时常不敢想这个问题,或者说不愿意想。我是一个性格怪异的人,不会讨大多数人喜欢,经常四面碰壁和陷入各种纷争之中。我骑着疲惫的老马,手拿长枪和风车战斗。我以为自己是英雄,可是风车并没有被打到,它还在那里悠然转动。曾经有段时间,我很喜欢玩真三国无双,尤其喜欢关羽使用大刀旋风斩,把周围密密麻麻的小兵打到。我现在明白,这种喜欢的心态在某种程度上是幻想自己也能打败身边的一切困难和烦恼。可是有趣的是,我又想到,即使我会同样的绝技,我能斩断水流吗?如果斩不断,会不会因此变得更为偏激乃至困扰?我不喜欢中国的厚黑学,我的懦弱、忍耐和麻木并不是更为残忍地后发制人,而是因为我的思想需要冷却期,观察与洞见是最为重要的。心中的宇宙越大,那么世间的烦恼就越小,这是我认为唯一的能解决自己内心问题的办法。要走向这个永恒,思想必须是孤独的。就像卡夫卡所写的“我不知道将要去何方。离开这儿,向前走,这就是我达到目标的唯一办法。”

分类: 心理, 生活 标签:

读书有感

2012年3月12日 没有评论

连续读了五遍《原道训》,每次都有收获。这本书正是现在我想要的。从6年前开始研究《四书集注》,到对日本近代哲学感兴趣,然后是梁启超先生的道德文章,接下来是希腊历史和宗教哲学,然后是西方哲学史,又发现需要研究中国哲学史,过了一段时间又对德国哲学很感兴趣,现在又回到了中国的无为思想。我听凭自己的兴趣爱好任意游荡,加以分别又不加分别。世人皆认为小猴子捡了玉米丢了西瓜不可取,我认为这是过分注重结果的狭隘观点。小猴子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喜好,选择了喜欢的东西,即便是旁人认为比西瓜要小很多的玉米,又有什么关系呢?悠然方能自得,不然得到的还能算“自己”的吗?

分类: 哲学, 心理 标签:

大公司无法留住顶级人才的十大原因

2012年3月2日 没有评论

高科技IT公司和大型集团公司的顶级人才流失现象十分严重。虽然这些公司财大气粗,而且愿意在挽留人才方面花钱,但是实际效果不甚理想。这是什么原因呢?

1.大公司的官僚作风。员工们最痛恨内部的官僚作风。实际上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员工们不喜欢各种不合时宜的规章制度和呆板的工作流程。而顶级人才缺乏话语权,他们在抱怨的同时,只能被迫去遵循这些可恶的规章流程。

2.多数项目不能点燃天才们的激情。在大公司中,没有专门的团队会整天围绕着那些最聪明的顶级人才们,去问他们是否他们喜欢手头的项目或者他们是否希望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对工作做出贡献。人力资源部门往往忙于做其它的事情,而忽视了顶级人才们的实际感受。老板们急功近利,他们对锦上添花之类的事物并不感兴趣。顶级人才们最关注的是自己能在某项领域大有作为,而不是把金钱和权力放在首位。通常情况下,大公司不会特别为这些人提供施展他们抱负的机会。

3.差劲的年度绩效考核。很多公司在年度绩效考核做得很差劲,往往只限于表面形势跑个过场。员工们觉得公司并不关于自己将来的职业规划。如果某君是顶级人才,他为什么一定要留下来?这就是下面说到的第4点。

4.对职业规划的漠不关心。绝大多数的老板心里很清楚,员工们其实对自己整天嚷嚷的五年规划后充满迷茫。可是这个并不能妨碍职业规划成为员工们最关心的话题之一。认真关注员工们的职业规划是大有好处的,它将激发员工们的内在潜能,为公司的发展贡献出更多有趣的意见和建议。如果老板能为员工提供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光明大道,那么员工们是不会轻易离职的。

5.经营策略。如果公司能为顶级人才们提供能发挥他们才华的机会,并且保持一定的耐心,那么公司将会受到意想不到的巨大回报。遗憾的是,只有很少数的公司这样做。

6.缺乏必要的问责制度或喜欢指手划脚。没有人喜欢别人来干涉自己负责的项目,但是这并不代表公司不需要问责这个项目的进展情况。适当的问责,会让员工们觉得自己受到重视。需要注意的是,问责需要适当的表达方式和技巧,不要演变成令人暗暗厌恶的指手划脚。

7.顶级人才们不喜欢猪头队友。如果想留住顶级人才,那么确保给他们配备聪明的队友。

8.公司的发展视野。公司未来会发展成为什么样子?有没有可以振奋人心的行动计划?顶级人才们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持有什么样的意见?这些都是需要认真考虑和关注的问题。

9.缺乏开放的心态。最好的员工希望能分享他们的想法,并且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在很多大公司中往往出现相反的情况,有人会故意设置各种壁垒将持有反对意见的人排斥在外。

10.老板是否具备良好的协调能力。如果老板不能有效地听取员工的抱怨以及协调员工之间的矛盾,那会让员工厌烦工作和滋生离开的情绪。

分类: 心理 标签:

信长与光秀

2012年1月13日 没有评论

织田信长和明智光秀是日本战国时代数一数二的人物。信长从尾张起家,以“天下布武”为旗号,大有统一日本之势。光秀是信长正室浓姬的表兄,早年侍奉浓姬的父亲斋藤道三。道三被其子斋藤义龙杀害后,光秀开始跟随足利义昭。足利义昭当时在越前朝仓义景家,希望能游说义景帮他重回京都,但被义景冷淡地拒绝了。于是义昭带着光秀一起投奔了织田信长,此时光秀约莫37岁左右(光秀出生于1528年,义昭投奔义景是在1565年)。信长‘帮助’足利义昭上洛后,义昭又想除掉信长,试图号召诸大名成立信长包围网。明智光秀分析形势,选择了站在织田一边。光秀又名‘十兵卫’,可见此人颇有兵法谋略。在成为织田家臣后,光秀屡立战功,先后受封近江(1572年)和丹波(1577年)两国。1579年信长以私通武田家为名命令家康的正室筑山殿和长男信康切腹;1580年,放逐了老臣佐久间信盛和林秀贞等人。此时信长势力如日中天,此举可能是为了织田家下任继承人铺平道路。1580年的明智光秀已经52岁了,而秀吉(羽柴)43岁。按‘人生五十年’的观点,正值当打之年的秀吉,比‘年事已高’的光秀对织田家的重要性肯定要高出许多。看到佐久间信盛和林秀贞的悲惨结局,年纪相仿与之相仿的光秀很是担心。

接下来发生两件事情,一是在军事会议室上,光秀认为自己在攻打武田家的战役中是有功劳的;二是在光秀在负责接待家康的宴席中,鱼被发现有异味。这两件事情都让信长大为恼火,甚至动手打了光秀。接下来信长收回了光秀在近江和丹波的封地,命令光秀率兵支援攻打毛利的秀吉。信长告诉光秀,打败了毛利就有新的封地。这无疑对光秀的巨大羞辱。光秀为人谨慎,他可能认为这是信长对他进行清洗的开始:自己没有封地,就没有了退路,只能和毛利军拼命厮杀。如果能取胜,大功是秀吉的,他或许还能分点残羹剩汁;如果打平或战败,光秀家的实力就肯定大部分会消耗殆尽,而且在织田家抬不起头来。我比较认同清洗的说法,或者说织信长已经打算大大削弱光秀的影响力。毛利家当时实力强大,而且有众多贤臣辅佐,连秀吉都没有办法,光秀去了能起多大的作用?况且秀吉是个心计颇重的人,他认为光秀是妨碍他上位的人物,甚至可能认为这是信长的一种默许。所以秀吉较大可能以各种借口派明智光秀军攻打最强的敌方势力。

信长如此逼迫光秀,难道就不怕光秀造反吗?在当时大好形势下,信长或许认为即使光秀造反,也会不敌织田家的势力。被逼至死路的光秀为了求生,当信长的过分自信滋生了大意的时候,选择进攻防守薄弱的本能寺,企图改变被动的态势获取一线生机。本能寺之变后,光秀不敌织田家其它势力的联合攻击,最终兵败被杀。或许,对光秀来说,与毛利家死拼和与织田众将死拼并没有多大区别。稍微不同的是,一旦后者成功,光秀获得的各种利益要远远大于前者。又或者,时年55岁的光秀只是不想落得被放逐的下场。

如梦又似幻

2011年11月1日 没有评论

近两个月来读了很多各种各样的书,没有坚持写中国哲学史的读书笔记。这或许是种缺乏信心的表现吧。对中国古代经典思想了解越多,发现内心的困惑也变得越多。我无法感觉到快乐;奇怪的是,我很清楚,只有坚持下去,才能减少痛苦。“人生五十年,如梦又似幻。一朝生于世,岂有不灭乎。”以信长公此句自勉。

分类: 心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