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档

文章标签 ‘泛印度’

泛印度历史概要

2011年4月15日 没有评论

斟酌了半天才选用“泛印度”这个词做为标题。现今的印度,是南亚最大的国家。它的西北面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的传统死敌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东北面与中国和尼泊尔接壤,东面毗邻孟加拉国。印度南部海岸线较长,东南部的马拉尔湾将印度和斯里兰卡分开。本文的“泛印度”指南亚次大陆上印度文明所辐射的地理区域,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阿富汗南部的小部分,不包括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地区。这不是一篇历史纪年体的文章,我希望把它做为一个有趣的故事来讲述。

故事从1972年1月孟加拉国成立开始。该国在1971年的名称叫做“东巴基斯坦”,和相隔近2000公里的“西巴基斯坦”同属于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1947年的《蒙巴顿法案》将英属印度主要拆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其中西孟加拉划归印度,而东孟加拉划归巴基斯坦。拆分的重要依据之一是根据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信仰分布。对巴基斯坦来说,本国的国民想从东部到西部,或者从西部到东部,都不得不穿过他国的国境线,即必须得先出国才能“回国”;对印度来说,东西两面被不友好的国家夹围,肯定是很不好过的事情。印度人不断暗中支持东巴基斯坦的反对势力,同时争取到苏联人的支持,终于在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中武力占领了巴基斯坦的东部,并在当地成立了孟加拉国。这无疑是对巴基斯坦的羞辱,两国之间的大小冲突频繁,仇恨不断加深。

这里要再提一下统治印度近200年的英国老爷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大英帝国即开始迅速衰落。随着二战后各殖民地国家的民族意识强烈觉醒,大英帝国发现自己无力阻止印度独立的大趋势。为了还能从殖民地上再获得更多一点,或者说最后一点利益,他们做出的拆分印度的决议,可谓是用心良苦: 以保护信仰为借口,划分两个敌对的国家,英国可以在两者的冲突中继续获利。英国人的龌龊念头着实有些对不起在大战中全力支持英军的印度人,而当时英属印度也不得不在当时国际大势下按英国人的方案划分为几个国家。印度所在的南亚次大陆拥有大片肥沃的土壤和资源,人口密度世界第一,文化也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之一,为什么看上去这样强大的一个国家或地区,会受制于人数远少于自己的英国,且被统治达两百年之久?

英国经过工业革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当英国人在十八世纪初到达印度时,南亚大陆的主人是莫卧尔王朝,这个王朝是成吉思汗的突厥后裔在十六世纪创建的。伟大的阿克巴大帝就是莫卧尔时期的人物,著名的泰姬陵也是该期间的重要建筑之一。莫卧儿王朝的统治者信奉伊斯兰教,对于大多数信封印度教的底层民宗采取了怀柔的宗教政策。和历史中很多古老的朝代一样,经历过一些开明的君主治理达到巅峰后,王朝在后期开始走向衰落,末代的君主们改用高压政策镇压印度教徒,导致了印度教徒接二连三的大起义,使得王朝的根基出现松动。这里说说南亚次大陆的地形特征,西部的印度河和东向的恒河平原所形成的丁字形区域富饶肥沃,而在印度南部的地形则以山地和高地为主。东西走向的温迪亚山脉挡住了季风,所以这些区域相对来说较为贫瘠。历代印度的统治者对于南部的区域也是不甚重视。最早到达印度的欧洲人是葡萄牙人和法国人,他们就是在南部的海岸线上建立了几个的据点并建立了小规模的殖民地。被国内事务拖得疲于奔命的莫卧儿王朝已无暇顾及这些外来的侵入力量。早期的欧洲殖民者为了自己的利益,用金钱和先进的武器诱惑和贿赂一些土邦。通过挑拨这些土邦之间的战争,以及土邦和莫卧儿王朝的冲突,欧洲人不仅逐渐扩大了自己的生存空间,而且获得了极其丰厚的经济利益。迟到的英国人在这方面的技巧更为高明,而且运气更好,赶走了竞争对手法国人,最终成为南亚的新统治者。印度的宗教矛盾冲突,使得英国人获得了历史性的机遇。那么这个矛盾是何时产生的,怎样产生的呢?

再看看古代印度的邻国们。(现今巴基斯坦)左侧是巨大的兴都库什山脉,成为阿富汗通向印度的天然屏障。阿富汗是典型的内陆国家,大部分都是非常干燥的地区,淡水资源极其稀缺,而且可用于农耕的土地极少。阿富汗的左侧是伊朗,伊朗地貌大多是高原和山脉,只有在东部非常小的一块地方宜于农业耕作。再往西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两河流域。这才有了相对较多的农田和绿洲。雅利安人起源于今天俄罗斯南部乌拉尔山脉一个非常古老的游牧民族。他们最开始向小亚细亚迁移。其中的一部分人留在小亚细亚(两河流域),一部分向东欧迁移。在东欧的雅利安人又有一部分继续向西欧行进,还有一部分人进入了现在的伊朗高原,建立了强大的米底帝国和波斯帝国,被成为米底人或者波斯人。作为一个游牧民族,他们显然不能满足于地理条件恶劣的伊朗高原,于是他们开始向东继续寻找新的水源和牧场。大概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伊朗雅利安人到达了印度河流域,这里良好的自然环境和肥沃的土壤深深吸引他们。雅利安人花了大约600年的时间将原著民赶走,后来雅利安人继续向恒河流域推进,在北部的印度形成很多小型的城邦(印度的十六雄国时代)。此时雅利安人信奉的原始的萨满教,开始逐渐与印度本土的婆罗门教融合并形成新的宗教,并提出了种姓制度的社会分级。此时印度各地的精神思想非常丰富,出现了佛教和耆那教等反对婆罗门教的新宗教思想。

印度雅利安人的好景不长,看上这片肥沃土地的人还有很多,征服者们纷纷接踵而至。公元前6世纪末波斯皇帝大流士一世征服了印度河流域。就在这个时候,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皇帝之一亚历山大一世横空出世,他不仅征服了整个希腊诸城邦,而且兵峰横扫小亚细亚,接下来彻底打败了波斯人,并顺着当年大流士进军印度的路线长驱直入进入了印度。传说是他的部队实在厌倦了战争不愿继续前进才停止下来。马其顿王朝也是昙花一现,帝国军队无法控制幅员辽阔的领土。著名的孔雀王朝清除了希腊人在印度的势力,并在阿育王时期将帝国的疆土开拓到最大范围(除了最南端部分区域外)。孔雀王朝后印度又分裂为许多国家,同时受到各外族的不断侵袭。其中,较为著名的是号称世界四大古典帝国之一的贵霜帝国,再次征服和统一了北部的印度。贵霜帝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月氏部族,因为受到匈奴的威胁,所以西迁至塔吉克和印度恒河流域。孔雀王朝时将佛教定位国教,而贵霜帝国时各位皇帝分别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实际情况选择了佛教和婆罗门教。佛教就是在贵霜帝国时期传入中国。

贵霜帝国经过几个世纪的兴盛后,被笈多王朝取代。笈多王朝是北部印度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会的重要时期,该时期科学和文化得到非常迅猛的发展。笈多王朝的后期,伊斯兰力量变得十分强大,他们不断发动对印度的征服战争。笈多王朝再次分为诸多小国,这些小国在没有统一的领导和指挥下,无法与强大的伊斯兰势力抗衡,最后不得不臣服于外族统治者。印度第一个伊斯兰帝国是德里苏丹国,是来自阿富汗的突厥人建立的。德里苏丹国时期伊斯兰教在印度开始广泛流行。由于统治者苏丹执行较为宽松的宗教政策,所以该时期其他宗教(比如印度教)在底层民众仍能得以保留。突厥人实行落后的奴隶制,可能导致底层民众的憎恶和怨恨。这也为将来激烈的宗教斗争埋下了伏笔。

回到开头所述,到了莫卧儿王朝的后期,执政者的野蛮无能加剧了国内十分激烈的宗教矛盾,给了英国人可趁之机。我认为南亚的地理位置很大程度影响和决定了印度的历史。缺乏农田的西亚和中亚征服者们,一次次把目光投向印度河和恒河流域的富饶资源,使得它屡次被外族征服。而正是在这种复杂的历史进程中,最为深刻的哲学思想和宗教思想也同时诞生于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