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档

文章标签 ‘彭更’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15

2011年5月24日 没有评论

唐德刚先生在《胡适杂忆》的《国语.方言.拉丁化》一章中注释说道,“一个生产技术十分原始的农业社会,不可能允许百分之二十以上的劳动力脱离生产。所以该社会内的专业文化工作者,也就是传统的读书人,亦不可能超过全人口百分之二十。所以一个农业社会内文盲众多实与文字的难易无关,而是经济条件不足的结果。”孔子及孟子,都是唐先生提到的“专业文化工作者”,他们不需要进行生产(农耕/手工/经商),只要全身心读书就可以了。当不需要进行繁重的体力劳动,并且动动嘴皮子就可以养活妻儿老小,这些“新兴”的专家们就开始飘飘然,看不起供养着他们的“文盲”了。《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了孟子和他的学生彭更之间一段有趣的对话。彭更问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过分,傲慢)乎?”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章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彭更)曰:“否。士无事而食,不可也。”(孟子)曰:“子不通功易事,以羡(羡,多余)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于此有人焉,人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而不得食于子。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哉?”(彭更)曰:“梓匠轮舆,其志将以求食也;君子之为道也,其志亦将以求食与?”(孟子)曰:“子何以其志为哉?其有功于子,可食而食之矣。且子食志乎?食功乎?”(彭更)曰:“食志。”(孟子)曰:“有人于此,毁瓦画墁,其志将以求食也,则子食之乎?” (彭更)曰:“否”(孟子)曰:“然则子非食志也,食功也。”可以看出,孟子的排场是很大的“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而彭更对老师这种“士无事而食”持一定的否定态度,认为“泰”。我认为搞清“无事而食”的“事”的定义是非常必要的。古代农业社会,以温饱生存为主要目的,所有为这个目的而进行的活动即为“事”,比如农工商。当社会逐渐发展到可以满足基本的温饱后,人们开始关注一些形而上的东西,而在此过程中,其它人(劳力者)对孔孟先生们(劳心者)表示不满和鄙夷,认为他们“不劳而获”;劳心者们认为劳力者智力鲁钝,势利粗俗,认为自己一方是高人一等的。这其实是当时各方理解的局限性所致。冯友兰先生认为是孔子开创了“非农,非工,非商,非官僚”之“士”,不治生产而专待人之养己。同时谓“孔子之前,似亦无有”。我不太认同这种观点。这种“士”的出现是历史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先于孔子之前或许就已经存在,比如门客。冯氏之所以选孔子,可能还是因为孔子名气最大。而若认为孔子开此先河,有些站不住脚。而且,“绞尽脑汁”这种特殊的生产,未必就比繁重的体力工作使人觉得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