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档

文章标签 ‘孟胜’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47

2011年8月25日 没有评论

《淮南子.泰族训》曰:“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音肿,脚后跟,跟随)。”墨子之首领,名曰:“巨子”。《庄子.天下篇》谓墨者“以巨子为圣人,皆愿为之尸,翼得为其后世”。墨者第一任“巨子”当为墨子。此外见于《吕氏春秋》中,有孟胜、田襄子,腹黄享(此字为左黄右享,音吞,黄色)三人。《吕氏春秋》云:墨者巨子孟胜,善荆之阳城君。阳城君令守于国,毁璜以为符。约曰:“符合听之。”荆王薨,群臣攻吴起,兵于丧所。阳城君与焉。荆罪之,阳城君走;荆收起国。(荆即为楚国。大概的背景是,楚国在启用名将吴起后大行改革,国力强盛。因为吴起的政策,一些楚国的贵族被迫到偏远的地方开荒,所以他们对吴起怀恨在心。当赏识吴起的楚悼王去世后,这些贵族势力要诛杀吴起。吴起无奈之下跑到楚悼王的遗体前躲避,可是贵族们放箭射死了吴起,而且有不少箭也射在先王的遗体上。因为这件事情,新的国君上任后要追求责任。阳城君参与了这次袭击事件,所以在新君动手之前就逃亡到其他国家。新国君于是没收了阳城君的封地。)孟胜曰:“受人之国,与之有符;今不见符而力不能禁,不能死,不可。”其弟子徐弱谏孟胜曰:“死而有益阳城君,死之可矣。无益也,而绝墨者于世,不可。”孟胜曰:“不然,吾于阳城君,非师则友也,非友则臣也。不死,自今以来,求严师必不于墨者矣,求贤友必不于墨者矣,求良臣必不于墨者矣。死之所以行墨者之义而继其业者也。我将属巨子于宋之田襄子。田襄子贤者也,何患墨者之绝于世也。”徐弱曰:“若夫子之言,弱请先死以除路。”还殁(音莫,死)头前于孟胜,因使二人传巨子于田襄子。孟胜死,弟子死之者百八十三人。二人已致命于田襄子,欲反死孟胜于荆。田襄子止之曰:“孟子已传巨子于我矣,当听。”不听,遂反死之。

按照孟胜的意思,“受人之国,与之有符;今不见符而力不能禁”,也就是说如果阳城君能派人把璜玉的另一半拿过来,他还要为阳城君“出力”。阳城君的行为是否符合道义?孟胜好像没有考虑和顾及,他可能只觉得阳城君“善待”墨家,于己有恩。那么他为什么没有发动墨家弟子帮逃亡中的阳城君呢?首先,碰到正规军队,百八十个墨者肯定不是对手;其次,如果起事,他既没有信物(璜),也缺乏充分的道义依据(毕竟插在先王遗体上的箭是真的),墨家在天下人心中的形象会大大折扣。那么为什么孟胜一定要自杀,而不选择逃跑呢?留在楚国,肯定没有好下场。阳城君跑了,和他亲近到能执掌兵符的孟胜也是重要目标之一。如果逃跑到其他国家,好像也是损害了墨家不怕死的名节,以后更会抬不起头来。那么剩下的只有自杀了,虽然肉体消亡,好歹有个好名声。百八十个弟子中可能多数和孟胜的想法一样,即便有少数想法不一样的,可能也会遭到同门师兄弟的“友情协助”。送信给田襄子的两个人,竟然敢拒绝现任巨子不自杀的命令,其中必有原委。所有的人,包括原巨子都死了,他们两个如果活着,即使是受田襄子的命令活着,也会遭受世俗的白眼。因为他们心里清楚,他们在所有人的心中,早就死了,那么就不要苟活在世上了。田襄子作为新任墨者首领,如果不说要这两位自杀,说不定这两位还不会自杀(至少会过一段时间);但是田襄子一说,反而使得两人认为新任巨子言下之意是在提醒他们早日舍身成仁。死亡真的那么有诱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