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档

文章标签 ‘吴祐’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31

2011年7月3日 没有评论

《论语.里仁》首句为,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晦翁先生注曰:“知,去声。里有仁厚之俗为美,择里而不居于是焉,则失其是否只本心,而不得为知矣。”我认为“知”可能通“智”。从字面上看词句有两种解释。一,如果不选择与仁者相邻而居,那么是不明智的;二,如果知道有仁厚之俗的地方是好的居处,而且选择了在此处生活,但是自己于当地民风相悖,不行“仁厚”之事,那么是无法领会真正的仁之”美“的。我比较倾向于后者。人如果只慕名里仁为美,可是并不知道为何为美,不知道在里仁的环境中该如何行仁,这和“仁”是违背的,是沽名钓誉的伪智行为。《里仁第四》中,孔子又云:“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冯氏曰:“人之性情之真的流露或有所偏而为过,然要之为性情之真的流露,故观过斯知仁矣。”党,类也。程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类。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尹氏曰:“由此观之,则人之仁不仁可知矣。”(尹氏,尹焞。焞,因吞,光明之意,焞耀天地。程颐的弟子)吴氏曰:“后汉吴祐(音又)谓‘掾(音元)以亲故,受汙(汙,通污)辱之名,所谓观过知仁’是也。”朱子曰:“愚按,此亦但言人虽有过,犹可即此而知其厚薄,非谓必俟其有过(俟,因四。等待之意。看来“伺机”原来是错误写法),而后贤否可知也。”朱子此言极为重要,颇有拨乱反正之意。如果世人皆认为只有待其犯错,才知道其贤与不贤,仁与不仁,那就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损失;较为恰当的做法是,观察其人之前或现在的过失,从而判断他在德行方面的厚薄。带有试探性有意为之的“怒之以观其节”,正是朱子认为不可取的。

刚才在查资料的时候,发现后汉时期的吴祐是个有趣的人。摘抄相关历史如下。吴祐,字季英,东汉时陈留长桓人也。父恢,为南海太守。祐年十二,随从到官。恢欲杀青简以写经书,祐谏曰:“今大人逾越五领,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诚,择载之兼两。昔马援以薏苡(苡,音以。薏苡,植物名,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供食用,酿酒,并入药。《后汉书.马援传》:初,援在交阯(交阯,今越南东京,汉武帝六年始平南越国),常饵薏苡实,用能轻身省慾(慾通欲),以胜瘴气。)王阳以衣囊徼名(徼,音较,通侥。求)(王吉,字子阳,西汉时琅琊皋虞人。相传王吉为官十分清廉。他在长安居住时,邻家枣树的枝叶伸入其院中,王吉的妻子随意摘了几枚枣子给他吃。事后,王吉得知枣子是偷摘邻家的,便将妻子赶走。邻家听说后,执意要把枣树砍掉,后经再三劝说,王吉才将妻子招回。因此当时流传‘东家有树,王阳妇去,东家枣完,去妇复还’的佳话。王吉辞官回家时只带自己的行装,毫无积蓄。回乡后衣食亦如同平民百姓。王吉与贡禹情意相投,交往至深,后又‘王阳在位,贡公弹观’的成语)。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恢及止,抚其首曰:“吴氏不乏季子矣。”及年二十,丧父,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常牧豕(豕,音使。猪)于长坦泽中,行吟经书。遇父故人,谓曰:“卿二千石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被父亲的故友羞辱)祐辞谢而已,守志如初。祐以光禄四行迁胶东侯相。时济北戴宏父为县丞,宏年十六,从在丞舍。祐每行园,常闻讽诵之音,奇而厚之,亦与为友,卒成儒宗,知名东夏,官至酒泉太守。祐政唯仁简,以身率物。民有争讼者,辄闭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或身到闾里(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原指里巷的大门,后指人聚居处),重相和解。自是之后,争隙省息,吏人怀而不欺。啬夫孙性私贼民钱,市衣以进其父,父得而怒曰:“有君如是,何忍欺之!”促归伏罪。性渐惧,诣阁持衣自首。祐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祐曰:“掾以亲故,受污秽之名,所谓观过斯知人矣。”使归谢其父,还以衣遗之。又安丘男子毋丘长于母俱行市,道遇醉客辱其母,长杀之而亡,安丘追踪于胶东得之。祐呼长谓曰:“子母见辱,人情所耻。然小子忿必虑难,动不累亲。今若背亲逞怒,白日杀人,赦若非义,刑若不忍,将如之何?”长以械自系,曰:“国家制法,囚身犯之。明府虽加哀矜,恩无所施。”祐问长:“有妻,子乎?”对曰:“有妻未有子也。”即移安丘逮长妻,妻到,解到桎梏,使同宿狱中,妻遂怀孕。至冬尽行刑,长泣谓母曰:“负母应死,当何以报吴君乎?”乃啮(啮,音聂)指而吞之,含血言曰:“妻若生子,名之‘吴生’,言我临死吞指为誓,属儿以报吴君。”因投缳而死。古代诸人,性格竟如此刚烈!